如果你厌烦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纷繁复杂,想要在网络上找个清净,恐怕不是那么回事。
新安热线摘 网络人情也是人情
如果你厌烦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纷繁复杂,想要在网络上找个清净,恐怕不是那么回事。
你讨厌逢场作戏、虚伪敷衍,以为网络可以彰显率真个性,果真如此吗?想想MSN 中,那些和你互为好友,却又被你阻止的人,当然,反过来,你也可能是被对方阻止掉的那一位。为啥不干脆删除呢?说到底,我们是碍于面子。只是,这行为就不算虚伪了吗?
微博上,你果真酷到不加一个你不感冒的人吗?明知他的生活你丝毫没有兴趣,但还是不好意思回绝人家主动示好的热情,更抵御不住粉丝飙涨的激动和荣誉感,毕竟“粉丝”一词背后隐藏着很多——被喜欢、被欣赏、被崇拜、有人气、有威信,说白了,粉丝数,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门面。怎么办?好在微博很贴心,已经推出独具有中国人情世故特色的功能:屏蔽。你看不到对方发布的内容,又保留了相互关注的表象,真可谓是含蓄到家。千转百折的“心眼战术”是一点也不逊色于现实生活。
另外,在网上混久了,你想不谙世事,想完全摆脱“潜规则”,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。诸如你加了某个QQ 群,或者在某个BBS 发帖,要想不总是默默无闻,你不但需要有能引起大家关注的发言主题,更要懂得察言观色。你得分清哪位是群主、版主,哪位是管理员,哪些是骨干分子,至少这些人发言,你得出面捧场,你在群里才有红起来的可能,你发的帖子,才能被顶。否则,你有被遗忘的可能。
网事的胳膊拧不过现实的大腿
起初,当网络对生活的介入还没有那么深、影响还没有那么广的时候,我们对它持有很多新奇和猜测,太容易地给它贴上了“虚拟”的标签,以为它可以像掩饰我们的真实身份那样,掩饰掉我们的恐惧、我们的害怕、我们的厌恶。实际上,作为一种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,网络同样无可阻挡地反映着我们的需求、我们的个性、我们的好恶……如同你一个小动作,会被熟悉你的人看穿内心一样,泡网络久了,露出“狐狸尾巴”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。
而我们口口声声喊着烦透了人情世故,背后,却与自己无力挣脱、深陷其中有关系,我们自己常常就是“人情大厦”的添砖加瓦者。如此事与愿违,说白了,是来自我们文化的捆绑,以及长久以来性格的熏陶。比如,中国人特有的爱面子、好从众,在你的孩提时代,就已经开始耳濡目染——父母省吃俭用,只为招待客人时有顿像样大餐;父母不想赴某个应酬,却又不愿得罪人,便编出某个冠冕堂皇的理由;我们不喜欢某个老师,却被父母告知,在她面前一定要乖乖顺顺,以免被整……这些点点滴滴,时间长了,便在我们的心灵中形成印记,变成自动反应。我们经常不赞同它,却又逃不脱它。
我们渴望网络给我们自由,殊不知这些印记有着强大的渗透功能、感染功能,不知不觉中,被扭转的倒可能是网络了。
珍惜网络,享受美好
但不管怎么说,网络的存在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平台。
比如,它让很多资源不再依赖于人情。过去,假如你的家人生了病,想找名医很可能欲求无门,如果你地处偏远,人脉稀薄,这愿望只能泡汤。但现在通过网络,你不但可以了解每个医生的特长专项,还能从其他病人的评价了解他的医德医术,甚至可以网络会诊;再比如,你具备某种才华,网络可以给你搭建一个很好的展现平台,真正实现酒香不怕巷子深;还有人际圈,虽然网络不能完全不问人情世故,但毕竟给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,让你有条件去认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……
总之,到底想要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什么样的色彩,还需要你自己的努力和主动引领,而非被动接受或者抱怨,毕竟,是我们在建设网络,而非网络在建设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