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泰囧》票房狂飙12亿多元,各种声音都有,有鼓掌欢呼者,有骂其三俗者,更有业界投资人欲仿效其模式复制一把。
新安热线摘 《泰囧》票房狂飙12亿多元,各种声音都有,有鼓掌欢呼者,有骂其三俗者,更有业界投资人欲仿效其模式复制一把。然而,这样的票房不可简单复制。
给“怨妇”当头一棒
《泰囧》的成功,给一直持怨妇心态的创作者当头一棒——别再抱怨创作环境、审查制度乃至观众的欣赏习惯,要怨只怨自己拿不出好作品。中国电影市场2012年平均每天增加10多块银幕,全国已达1.3万块银幕,成为美国以外的第二大电影市场,这为单部影片破10亿元创造了良好基础,影片票房不佳,只能说明影片本身质量有问题。
只要统计一下每年票房前10名影片首周末票房与最终票房之比、单日最高票房与最终票房之比,就能知道前者大概是1:2.5-3,后者大概是1:8-10。《泰囧》首日票房3500多万元,单日最高1亿元左右,首周末票房3亿多元,就已经预示其票房有超10亿元的趋势。但首周末后,业界却普遍判断其票房只会在5亿元上下,这说明我们的市场分析能力很差,我们的专业人员很不专业。
质量好决定高票房
中国电影市场化程度已相当高,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已初具规模,但业界似乎脑筋还一时转不过弯来,投资人对市场的敏感度仍然较弱。现在完全靠产品实力说话,影片质量不行,无论是久负盛名的导演、演员,还是算计精确的档期,都只是锦上添花,决不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。《泰囧》取得高票房,说到底是影片质量好,所谓营销和档期无非是在好影片的基础上添了一把火而已。一部影片,只要能让中年观众一个半小时内不上厕所,就是有望取得高票房的影片,这条定律屡试不爽。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等对好戏的判断就是观众不咳嗽,“不给观众上咳嗽戏”是他们的总则和标准。《泰囧》节奏明快,笑料百出,讽刺善意,轻松好玩,真的是一部好电影。
值得庆幸的是,《泰囧》的成功也不是所谓过度营销的成功。在中国电影市场化初期,投资人不重视营销时,做好市场营销确实曾是影片成功的第一要务。曾有一种说法:发行好一部质量好的影片不算本事,发行好一部质量差的影片才是能耐。但在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上,过度强调营销手段则大不合时宜。近年来,名导们争先恐后模仿好莱坞大片的视听轰炸手段,无所不用其极地采用各类营销手段忽悠观众进影院,观众观影后往往对故事的完整性、影片质量表示不满。与这样的电影相比,《泰囧》严格按照商业类型片的规律说故事,反而深受欢迎。它类型定位准确,就是要做喜剧片,而不是贪心地想在一部电影里塞进太多东西,制作非常到位。
简单复制必定失败
《泰囧》成功了,很多投资人跃跃欲试。《泰囧》的奇迹可以复制吗?
奇迹是创造出来的,简单复制必然失败,这就是文化产业的投资规律。《疯狂石头》后的《疯狂蠢贼》怎么样?《饭局也疯狂》呢?《失恋33天》的同类型影片怎么样?《叶问》之后的《叶问前传》怎么样呢?美国电影《哈利·波特》《变形金刚》系列成功了,但其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都有新的创新和突破,都有巨额投资支撑,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内容方面都超过前部。就小制作影片而言,几无成功案例可循。《泰囧》的成功,可遇而不可求。即使是导演徐峥本人,我们相信他会再拍出好作品来,但一定能超过《泰囧》吗?不太可能,也不现实。好作品既难复制,也难超越。有投资人讲,徐峥可能会拍出比《泰囧》更好的电影,但未必会再度创造票房奇迹,这种看法倒是比较客观。
说《泰囧》不可简单复制,还因为观众的消费心理确实十分复杂、神秘。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部台湾电影《妈妈,再爱我一次》也掀起过观影高潮。其实很难说该片的艺术水准和演员演技如何优秀,只是影片主题与当时的社会心态、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某种契合,触动了观众那根神秘的心弦。观众的心理是变化的,这是真理;知道变化的细节,这是学问,需要投资人不断探索。有一点可以肯定,如果刻舟求剑,不懂艺术创作规律,想入非非地简单复制,那肯定——此路不通。